返回主页
医疗改革必须教育公众和媒体才能成功,此话怎讲?医疗改革与教育公众和媒体有何关系?
鲁讯弃医从文,医心为上。现在的医疗改革我看还是先医"心"再治病吧。我认为现在公众和媒体的心态存在严重的问题,如果不能从思想上解决和更正,后果是灾难性的。
1. 中国人不懂得珍惜生命,健康意识淡薄。
也许是我故意说的偏激一些,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。请你算算你每月花在健康上的投资有多少?你有医疗保险吗?你的医疗保险占你收入的多少?你健身吗?你每年体检吗?每年医疗消费是多少?相反的:你吸烟吗?花你多少烟钱?你去饭馆吗?你泡吧吗?每年娱乐消费是多少?在 美国,三口之家的医疗保险费用每月近一千美元,可能要占掉全家收入的1/4。我想我们在医疗上的投资(个人和国家总和)比这个数值少的多吧,同比我们的医疗费用占到收入的多少?如果公众都没有健康和珍视生命的意识,当然就会认为医疗贵,同时也就不舍得用金钱为健康买单!有人反对说,我们不能和美国相比,人家是发达国家。好了,那你为何在医疗的服务质量上也和人家比呢?没有付出,何谈要求高质量的服务?下面具体论述。
2. 不在健康上投资,强求高质量医疗服务。
如果你在健康上的投资很少,你又怎能强求高质量的医疗服务?你会说,现在看病那么贵,都看不起病了,怎么还说健康投资少呢?是的,现在看病费用不菲,但是所有的全国所有的医疗投入又有多少?如果没有医疗保险,现在都是谁看病谁买单,几十年看一次病的费用分摊到每一年算高吗?如果是大家都有医疗保险,应该先现在健康的人为病人买单,毕竟健康人的基数大。但是现在的医疗保险普及率有多少? 保险金额有多少?你每月交多少健康保险金?
现实情况是,国家和个人在健康和医疗上的投入都很少,但是公众在看病时的期望值却每天都在提高,没有投入何谈收获,没有在健康上的投资,你就不要强求高质量的医疗服务。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,对吧,即使有,也是暂时的。
3. 谬论:医生的收入算上红包、回扣已经很高了。
现在有的无良媒体唯恐天下不乱,天天说医生收入已经很高了,但是他们都加上了"医生收入算上红包、回扣等灰色收入已经很高"的字眼,然后就是对红包、回扣的声讨,这误导了公众并得到了公众的支持。
为何红包、回扣屡禁不止,根本的原因是医生的合法收入太低,导致医生一开始为了生计不得已为之,后来就会称为习惯。同时医生合法收入太低,而极高的职业风险和工作压力和强度导致医生心理严重失衡,医生为何加班加点累死累活收入还很低,这种不正常的现象,导致用红包和回扣来弥补。
你还怪看病贵吗? 现在门诊费是2-5元人民币,你在街上算卦也得10元吧。上个收费厕所还1元呢?我认为门诊费至少20元才合理。
4. 谬论:降低医生的收入就能使医疗费用下降。
我真心的提醒大家,恰恰相反,降低医生的收入会导致医疗费用提高同时服务质量下降!为什么? 很简单,医生合法收入下降,医生不会坐以待毙,会竭尽全力找到其它的灰色收入,那么为了100元的灰色收入,你或者国家付出的医疗费可能是1000元或者万元。这个浅显的道理你懂吧!
在美国,有一次,政府想降低医生收入,结果是公众上街游行抗议,说医生收入降低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,同时导致优秀人才不愿从医,我们的公众有这觉悟吗? 可能对想听的就是抓医生红包,降低医生收入了吧。
5. 谬论:医疗行为是消费行为,可以到消协告医院。
如果你真的认为医疗行为是消费行为,你就离去见上帝不远了。消费行为不允许强买强卖,你病了,我看你不顺眼,就不给你治,消协是否支持我呢? 你不能强买我的服务吧,对于你我的服务不卖!
6. 谬论:医疗行为中,医院和病人信息不对等。
纯粹的胡扯和无稽之谈!我请教一下,什么行为下,信息对等?你500元买条裤子,其实那条裤子进价才20元,这叫不叫信息对等? 你去修理彩电,只是一个0.5元的电阻坏了,收你100元修理费,这叫不叫信息不对等?
术业有专攻,医生学医数十年,你要能和他信息对等,你也得学个十年八载吧,否则那是妄想。
7.对医生时刻提防,不信任。
现在看病带录音录像设备好像已经不是新鲜事了,美其名曰以后打官司有个证据。真让人心痛和觉得可悲。你都把生命教给医生,你又不信任他,结果能好吗?为了避免医疗纠纷和畏惧那个全球独一无二的"举证倒置",医生能做的就是将各种化验和检查开全,从而有"客观"证据,以减少自己的风险。在治疗上,保守为上策,宁可病死,不可治死。最终倒霉的是患者和国家。所以我奉劝大家对医生要宽容和信任,误诊其实是再所难免的,只能尽量减少,不可能杜绝。
8. 舆论媒体要客观报道和引导正确的方向,负起社会责任。
现在的舆论媒体很令人失望,对医疗方面的报道是一边倒,恨不得将医院医生搞臭为快,不能客观的对事件进行报道,更没有冷静的深度分析和探讨解决的办法,在导致医患关系恶化上负有不可推卸和推波助澜的作用.但是最终这样不能解决问题的,受伤的医患双方,其实正如曹植的七步诗: 医患双方就像那豆子和豆萁,相煎何太急?
(待续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